四大方向啟示建筑企業未來發展
【 發布時間:2019-03-06 02:29:19 點擊:1224】
這些領域將是未來建筑行業主流!四大方向啟示建筑企業未來發展
前言
近年來,建筑業轉型在政策東風的吹拂下如火如茶地展開,與建筑相關的戰略部署接連推出:新型城鎮化,特色小鎮,綠色建筑等等。以建筑業轉型推動城市建設的“綠色轉型”,也逐漸成為綠色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。2016年起,“裝配式建筑”、“綜合管廊”、“海綿城市”等建筑業轉型方向逐漸被提到了國家層面。
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,“城市病”日益嚴重:逢雨必澇、馬路拉鏈、空中蛛網等問題讓高速發展的城市一再尷尬。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呈現出的不可持續性,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改變落后的生產建造方式,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。
2016年2月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》,就緩解逐漸蔓延的“城市病”,指出要推廣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、建設地下綜合管廊、推進海綿城市建設。
兩年后,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被列入了住建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點。2018年3月,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印發年度工作要點,指出今年將以綠色城市建設為導向,深入推進建筑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筑發展,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。
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也自2015年啟動以來迅速發展。截至2017年4月,全國已有370個城市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。截至2018年4月,在建地下綜合管廊里程已超過7800公里,擬在建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達515個。
以“綠色建筑”為核心的一系列新型工程為建筑企業帶來了發展契機。在當前傳統建筑市場頹勢明顯的情況下,躋身新興領域,已然成為建筑企業發展乃至生存的關鍵。
面對新興市場,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核心概念、熟悉相關政策,并尋求轉型突破。
1
綠色建筑: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
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,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(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),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,為人們提供健康、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,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。
與節能建筑相比,綠色建筑更加強調可持續性:它在節能建筑的基礎上還加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、室內環境質量以及節水、節材、節地等內容。
早在2013年,住建部便聯合發改委印發了《綠色建筑行動方案》,提出到2015年末20%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,以及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有改造價值的城鎮居住建筑節能改造。
2015年開始實施的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將建設階段的施工管理活動正式納入評價體系中,且適用范圍從辦公建筑、商場建筑和旅館建筑進一步擴展至民用建筑中各主要類型。事實上自那時起,建筑施工企業便不再是綠色建筑評價活動的事后旁觀者。
這一概念看似空泛,實際上已在政策的引導下悄然融入建筑行業。2017年,城市新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20%,城市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。作為綠色建筑的開發主體,建筑施工企業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技術原則和技術路線,逐步深化自身在這一新興領域的實力。
2
裝配式建筑:建設現代化,建筑產業化
裝配式建筑是用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。即在現代化的工廠,先預制好外墻、內墻、樓梯、陽臺、飄窗等建筑組成部分,然后運輸到工地現場,經過快速組裝之后,就成為了裝配式建筑。
這一建造方式具有革新意義:一方面,裝配式建筑具有質量好、效率高、施工快等優點,其應用解決了建筑行業在施工效率、質量安全、成本控制方面的痛點;另一方面,裝配式建筑具有耗能低、污染小等優勢,不僅減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,而且顯著降低了施工揚塵和噪聲污染,高度契合綠色建筑對于節能環保的要求。
裝配式建造方式也是建筑產業化的重要環節(建筑產業化,是指運用現代化管理模式,通過標準化的建筑設計以及模數化、工廠化的部品生產,實現建筑構件的通用化和現場施工的裝配化、機械化)。更遠來看,其應用將推動建筑產業化提速,還將促使建筑農民工向建筑產業工人發展。
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》提出,我國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,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%。2017年3月,住建部又相繼印發《“十三五”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》、《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辦法》、《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管理辦法》,加速裝配式建筑的科學發展。
在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下,具有設計研發和人才優勢的建筑設計企業,可利用裝配式建筑技術,通過業務的轉型和升級,以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。
3
海綿城市: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
海綿城市是指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并在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的城市。
海綿城市是城市防澇的一劑良方,能夠解決我國許多城市當前存在的逢雨必澇、城市看海等內澇威脅。它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,充分發揮建筑、道路和綠地、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。
2015年10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在意見中提出了建設規模目標:到2020年,城市建成區20%以上的面積;到2030年,城市建成區80%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。
此前的2014年12月,財政部、住房城鄉建設部、水利部還下發通知,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:直轄市每年6億元,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,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。
這一項目目前在不少城市都采取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合作模式,對于建筑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商機。實力較強的企業可以逐步完善“咨詢+規劃+投資+施工+運營”的全產業鏈,以增強在海綿城市PPP項目中的競爭實力。
4
地下綜合管廊:充分利用地下空間
綜合管廊又叫綜合管溝或共同溝,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公共隧道空間,用于集中敷設電力、通信、廣播電視、給水、排水、熱力、燃氣等市政管線,并設有專門的檢修口、吊裝口和監測系統,能夠避免反復開挖地面的“馬路拉鏈”問題,以及城市地面蜘蛛網式架空線的景觀。
2015年8月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列為政府職能,計劃到2020年建成2000公里。
綜合管廊建設將改變過去城市建設“重地上,輕地下”的局面,其推進也將帶來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??梢灶A計,繼棚戶區改造、高鐵、水利之后,綜合管廊將成為我國一個新的基礎設施投資重點領域。
隨著綠色城市建設的發展,節能降耗、成本控制、可持續發展、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要素己成為建筑行業的重要考量因素。綠色建筑、裝配式建筑、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建筑理念,也有望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,成為未來建筑行業的主流。擁抱新興領域,刻不容緩。